• Share
  • 化妝品常見的行銷宣稱大解析(上)
  •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 / 邱品齊醫師
  • 依據民國八十年五月二十七日所修訂公佈之化妝品衛生管理條例第三條
    所稱「化妝品」,指施於人體外部以潤澤髮膚,刺激嗅覺,掩飾體臭或修飾容貌之物品。以如此的定義來看化妝品,其功能及目的是很單純的,所能夠宣稱的效能也不會太多。但現在的實際狀況卻不是如此,各式各樣的產品宣稱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甚至有很多的宣稱早就超越藥品可以達到的效果。今年年初衛署藥字第0980305527號訂定「化妝品得宣稱詞句及不適當宣稱詞句」,並將於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一日生效,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化妝品廣告宣稱導入理性的正軌。甚至明年年初台灣會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將有專責機構管理化妝品相關業務。但即使政府衛生單位有心想做,還是有廠商會為了短期知名度及商業利益,衍生出各種違規廣宣,如果無法從根本做起,讓消費者藉由持續的化妝品教育與提醒而具有自行判斷相關宣稱是否合理的能力的話,這種「貓抓老鼠」的遊戲不但辛苦,成效也不會太高。

    化妝保養品在宣傳行銷的過程裏,常常會創造出相當多有趣、有創意的名詞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除了讓消費者可能更容易了解產品的目的外,也可以增加銷售時的方便性。但這些名詞到底背後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到底真相是否如名所示?就不是很多人知道的了。像是大家很熟知的「原液」、「精華液」、「油水平衡」、「外油內乾」、「快速吸收」、「排毒反應」及「萬能BB霜」…等等,看字面上大家都可以猜出大概的意義為何。但其實這些名詞背後的真實面,可能跟大家所原有認知的印象,差別是相當大的,以下將跟大家做簡單的說明:

    「原液」及「精華液」
    現在有很多保濕產品都會宣稱為「精華液」或為「原液」,聽起來感覺就好像比較有料比較超值,甚至有些產品還會標榜為100 %原液,一罐小小瓶要價卻相當驚人。其實如果真的是100 %的玻尿酸或膠原蛋白所呈現的應該是乾燥的粉末而不是液狀的,一但是液狀的產品簡單說就是玻尿酸或膠原蛋白加水而形成的水溶液。其中水的部分就已經佔了絕大部分的比例,而且產品裏通常還會添加防腐劑及保濕劑,所以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的濃度絕對不是100 %。於是特別強調「100 %的玻尿酸或膠原蛋白原液」其實沒有太大意義,頂多只能說是「主要活性成分為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的水溶液」。

    那到底100 %原液裡面有到底會含有多少比例的玻尿酸或膠原蛋白呢?這問題就相當有趣了。通常廠商是不會寫出來的,其中的濃度可能只有0.01 %也有可能是0.1 %或是1~10 %,這中間就有近幾百倍的濃度差距,而其成本差異也就更大了。此外到底產品裏所用的玻尿酸或膠原蛋白的等級如何?來源如何?分子量大小如何?結構的完整性如何?這些都是消費者無法得知的秘密,但這些都會大大影響到產品的成本及效果。所以所謂的100 %原液,其實字面上的意義跟實質的意義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至於精華液就更混亂了,其英文稱為Essence,就字義上來說並沒有固定的劑型,可以是液狀的、膠狀的、乳狀的甚至是霜狀的。所以要購買精華液前,最好先試用看看確定劑型種類,以免買到不符合自己膚質的產品。再來因為精華液的價格通常都比較高,消費者常會在意的問題就是到底精華液的效果是否會比較好比較快?老實說這答案很難回答。因為精華液只是個名詞,倒底裏面的活性成分是什麼?添加的濃度有多少?添加的活性成分是否穩定?是否對於皮膚會有明顯的效果?都需要更進一步的證實才有辦法知道。簡單說,也就是精華液是否名實相符還是名不符實就端看廠商的良心而定,消費者想要從產品名稱、包裝甚至標示來了解產品是否符合「精華液」的本質,其實是相當困難的。

    「油水平衡」及「外油內乾」
    大家剛開始學皮膚保養的時候一定會聽到看到很多資訊,說你的膚質應該是什麼,所以要用這樣的保養品才對,而不要用那樣的保養品…等。以前用問卷來進行膚質認識的方式也已經不流行,現在最夯的方式則是用機器測量,幾分鐘內就可以知道你的膚質種類及皮膚問題。但到底你所看到的的這些數據資料是真的嗎?你的膚質就真的如他們或機器所說的嗎?這背後的答案其實就很有意思了。

    好好認識了解自己的膚質是皮膚保養之本。學理上如果要完整的了解膚質特性,其實包含了很多面向:像是表皮含水量、經皮水分散失度、皮脂分泌量、皮表酸鹼度、皮膚皺紋度、平滑度、敏感度、斑點度、彈性度、膚色、厚度、溫度及微循環…等等的特性。每一個面向都要仔細瞭解才能建構出完整的膚質特性。但現實上除非是專業研究機構,否則通常很少會把以上所有的膚質特性都一併考量。現在大家常聽到的油性、中性、乾性、敏感性及混合性的膚質分類法,其實是無法完全表達出膚質的所有特性,反而其中有許多界定模糊的地方會造成困擾,簡單說就是現在這樣的膚質分類其實是相當簡略不足的。

    現在的分類主要只考量到表皮含水量及皮脂分泌量。其中的表皮含水量跟皮表細胞內的天然保濕因子、表皮細胞間脂質及外在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而皮脂分泌量則跟遺傳、年齡、性別、藥物、壓力、飲食、荷爾蒙及溫度高低有密切關係。雖然說油水平衡(「中性膚質」:表皮細胞含水量及皮脂分泌量呈均勻平衡狀態)是最佳的皮膚狀態。然而表皮含水量及油脂分泌量的多寡,並不全然呈正比關係,也就是說,皮脂分泌量多表皮細胞含水量並不一定就會高,反之亦然。此外一般所說的膚質分類主要是指臉部肌膚的特性,而非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膚狀態。也就是說臉部如果是油性膚質的話,手腳部位並不一定也是油性膚質。

    「油性膚質」指的是臉部皮脂分泌量較高的膚質狀態。這類膚質的人很容易出油,產生滿臉油光、長痘痘及脫粧的情形。「乾性膚質」指的是表皮含水量偏低,容易產生乾燥脫皮的情形。如果同時出油量低的話就是「外乾內乾性或缺脂缺水性膚質」,像是乾癬、魚鱗癬、紅皮症及異位性皮膚炎的膚質就屬於這類別。另一種是「外油內乾性膚質」,這類患者原本膚質應是偏油性狀態,但因為同時產生了像脂漏性皮膚炎、酒糟(玫瑰斑)、刺激性皮膚炎(如使用過強的清潔用品、過度磨砂去角質或外用A酸藥品)及乾性皮膚炎(口服A酸、天氣乾冷或泡水太久)的情形,就會變成如此不正常的膚質狀態。而「混合性膚質」是指在臉部的不同區域,具有較大差異性的膚質特性,最常見的就是T字部位(額頭、眉毛及鼻子周圍)呈現油性膚質,而臉頰部位則呈現中性或乾性膚質,其實在台灣大部分青春期過後的人都屬於這類膚質。至於所謂的「敏感性膚質」是指皮膚本身對外界刺激的耐受閥值較低,容易受到環境溫度、濕度、物理性或化學性物質的刺激,而造成皮膚燒灼感、泛紅、發癢、刺痛、粗糙、緊繃、脫屑及皮疹的情形。敏感性膚質與其他膚質類別是呈現獨立變項的,彼此並沒有絕對相關性,也就是說敏感性膚質可以同時伴隨油性膚質或是乾性膚質。

    最後大家要知道的是:膚質是一種動態性的狀態,會隨著年齡、四季、晝夜、外在環境甚至身體狀況而有所變動。不但每個人的膚質都不太一樣,甚至自己從小到大的膚質也是會改變的。而目前很多百貨公司專櫃或是沙龍美容院,在消費者逛街或做臉時所做的膚質檢測,其可信度則是相當值得懷疑的。因為每一家的測試方法不同,檢測機器不同,每次消費者檢測的狀態也不同,所以得到的數值及結果通常只能當作參考用,千萬不要把這些檢測結果奉為圭臬或當作採購保養品的唯一指標,否則可能會花了大錢,卻買了一堆「當時合用但回家可能就不合用」的產品,這樣就實在不太值得了。

    本著醫師專業的社會責任,藉由皮膚專家健康網站的設立 提供更貼近民眾對於肌膚照顧資訊的需求
    本網站由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