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re
  • 黑色丘疹性皮膚病(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
  • 成大醫院皮膚部 / 趙曉秋醫師
  •  25歲的小娟很緊張的步入診間,急迫的訴說臉上的病灶在診所被診斷為病毒疣,且病灶越來越多;一直焦躁的詢問會不會長的滿臉都是?會不會傳染給家人?會不會摸一摸,身上其他地方也長?因為擔心傳染,她都不敢用毛巾洗臉,只敢用清水隨便潑一下。

    診視她的臉部,看到有數十顆1-3mm大小膚色到棕色的小丘疹,臨床診斷為黑色丘疹性皮膚病,告知她不用緊張,不會傳染,如果仍有疑慮可以做皮膚切片檢查,確定診斷。
    黑色丘疹性皮膚病(dermatosis papulosa nigra),1925年由Castellai首次報告,多發於黑人(約35%的黑人有此疾病),女性多於男性,青年期即會出現病灶。皮膚病灶初呈微小、圓形皮膚色或棕黑色的丘疹,皮膚病灶大小形狀酷似脂漏性角化病及扁平疣,皮膚病灶逐漸增多,數年中可達數百個病灶,分佈於眼眶周圍、臉部(圖一)、頸部(圖二左)及胸部(圖三),一般沒有鱗屑,也無症狀。常被誤診為扁平疣,造成患者的恐慌,接受各種治療病毒疣的處置,造成色素不均勻及疤痕。
    發病原因: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有關 。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病灶特點、組織病理(與脂漏性角化病相同)即可診斷。
    治療:一般不需治療,如果覺得不美觀,可以考慮使用汽化雷射治療,但需要注意治療的深度(圖二右,圖四)。
     
       
    圖一、臉部病灶
     
     
    圖二、頸部病灶(左.治療前;右.治療後)
     
    圖三、胸部病灶
     
     
    圖四、臉部病灶(左.治療前;右.治療後)
    本著醫師專業的社會責任,藉由皮膚專家健康網站的設立 提供更貼近民眾對於肌膚照顧資訊的需求
    本網站由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