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re
  • 臺灣的黑色素細胞癌
  •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 楊志勛醫師
  • 黑色素細胞癌是皮膚癌中最為惡性的一種。全世界中,以紐澳地區的發生率最高,每十萬人有26.5人罹病,此外,在2003年的一年中,美國就有五萬四千人是被診斷有黑色素細胞癌。這種癌細胞很容易經由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的其他器官,它也是白色人種族群中是容易造成死亡的癌症之一。幸運的是,黑色素細胞癌很少發在東方人身上,每十萬人大約只有0.5人罹病,因此這種皮膚癌在過去常被國人所乎略。長庚醫院過去二十七年來也曾診治過四百多個病例,而且逐年增加中,在最近這四年之中就有九十幾例新病患,平均一個月就有二位。而其中長在手腳末端,包括手掌、腳掌、甚至指甲以及指縫的肢端型黑色素細胞癌,更是奪命的凶手。因此這種疾病值得國人多加注意。

    造成黑色素細胞癌的原因至現今仍然未能確切了解,但是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黑色素癌與日曬時間有明顯的正相關,過度曝曬紫外線是造成黑色素細胞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位在皮膚表皮層的黑色素細胞會合成黑色素顆粒,形成的皮膚顏色來保護人體,以免皮膚受到陽光中紫外線的傷害。白種人喜歡曬太陽,甚至不愛塗抹防曬乳液,就是愛把皮膚曬成古銅色,但是他們的黑色素細胞對紫外線的反應慢,這種容易曬傷卻又不易曬黑的皮膚特質,使他們表皮細胞的DNA容易受紫外線影響,變成黑色素細胞癌,鱗狀上皮癌,基底細胞癌等。雖然國外的研究是如此,但是在東方人種,黑色素細胞癌常常發生腳掌及指甲。這些位置和紫外線、日曬毫不相關。我們臨床上發現有許多年紀較大,務農的腳掌黑色素細胞癌患者,因此推測台灣的黑色素細胞癌可能跟農藥長期接觸或外傷有關。

    根據研究,有三分之二的黑色素細胞癌是由無中生有,由正常的皮膚長出來,其他的三分之一是由黑痣轉化而來。一般常見的良性黑痣,俗稱的蒼蠅屎痣或黑痣、在出生以後就會逐漸增多,在青春期達到高峰,平均每個人身上就有十五顆痣。幸好台灣的黑色素細胞癌病例並不如歐美的多,否則豈不人人杯弓蛇影,寢食難安。良性黑痣一般而言是生長慢,形狀對稱,顏色均勻,平時肉眼皆可觀察,但如果不幸突變成分化不良的痣,會經過水平擴展期,垂直期而成為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因此當體表的痣發生下列變化時需特別注意,例如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變深或變淡,或痣越來越大、表面發生潰瘍、出血。這時均需至皮膚科做切片檢查,以確定是否為黑色素細胞癌。

    大約百分之一的新生兒皮膚有大小不一的先天性黑痣,一般來說在青春期前轉化為黑色素細胞癌的機會是微乎其微,若覺得在美觀上有影響,可以在青春期以後再行切除。但少數直徑超過20公分的先天性超大黑痣,變成黑色素細胞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一千倍,就要提早切除及密切觀察其變化。

    和其他癌症一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最好的處置方式,癌變的過程可由數月到數年的時間不等,因此只要多注意,病人仍有充裕的時間,可在腫瘤發展到垂直侵犯期以前進行切除。早期發現,治癒機會極高,林口長庚醫院於2005年,統計十年來一百八十一位黑色素細胞瘤患者的結果顯示,第一期(腫瘤深度小於2mm)的病患10年存活率高達80%,第二期(腫瘤深度大於2mm) 10年存活率為60%、但第三期(腫瘤有淋巴轉移)的5年存活率為40%,而第四期患者(癌細胞已轉移至內臟器官)的存活期只有1年左右。

    目前黑色素細胞癌的處置及分期準則是腫瘤切除合併前哨站淋巴結切片檢查,利用淋巴閃爍攝影的技術可以追蹤腫瘤淋巴轉移的可能方向,進而追蹤到癌症的微小轉移並加以切除。林口長庚醫院統計最近四年來65位黑色素細胞瘤患者的結果顯示,有32位患者的前哨站淋巴結發現轉移的癌細胞(腫瘤第三期),移轉率為49%,而西方國家平均只有20%,這代表國人警覺罹患到黑色素細胞癌較為晚期,平日皮膚檢查的習慣仍要再加強。

    對於癒後極差的第四期黑色素細胞瘤,目前全世界正在積極進行白介素(interleukin)、干擾素(interferon)等生物化學療法(bio-chemotherapy),但施與冶療時,病患會有類似感冒般的全身症狀。要預防得到黑色素細胞癌,除了要注意身上黑痣的變化外,也要注意防曬,減少接觸陽光,降低罹患皮膚癌的機會。此外,還要記得回鄉下探望阿公阿媽時,將他們的雙腳抬起來檢視一下,因為台灣五成以上的黑色素細胞癌是長在手腳末端,腳底,指甲及指縫間。

    本著醫師專業的社會責任,藉由皮膚專家健康網站的設立 提供更貼近民眾對於肌膚照顧資訊的需求
    本網站由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建置